通知公告

共同富裕的全球经验与具体实践分论坛在厦门举行

4月13日下午,首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论坛之一,“共同富裕的全球经验与具体实践”分论坛在厦门举行,本论坛由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苑鹏主持。来自两岸的8位专家学者共话共同富裕背景下,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成果分享,展现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与具体实践,并就两岸可借鉴交流的部分展开探讨,提出许多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与实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庄贵阳围绕生态产品生产与乡村绿色共富的关系展开研究,首先指出在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下,应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地区整体经济福利,这是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合理分配共享“经济蛋糕”,让民众得到合理回报,这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其次分享浙江丽水、福建南平等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实现的案例,认为促进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有机结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最后为促进乡村绿色共富提供对策建议,第一,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绿色共富相关政策实践的协同衔接,第二,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导引领作用。第三,妥善协调村民与社会资本间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庄贵阳发言

    

海南大学教授傅国华通过介绍琼台农业合作的源起、合作阶段和成功案例,指出琼台合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并提出琼台农业合作以取长补短、共同致富作为其动力机制,表现为琼台两地资源优势互补、大陆市场宏大、大陆关怀和政策支持、创新自由贸易合作新机会,有利于实现琼台两地长期稳定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农业数业化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重构新合作,提出重构农业数业化生产经营新体系,积极推进生产数业化、存储数业化、加工数业化和商贸流通数业化,从而领导合作创造发展,服务民生。

海南大学教授傅国华发言

来自台湾大学农学院生传系副教授王淑美以“产学合作振兴台湾乡村”为主题,她认为地方创生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帮助台湾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并且在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介绍促进地方创生的五大政策,包括企业投资故乡、科技导入、整合部分创生资源、社会参与创生、品牌建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社会责任在地发展、社区、产业、文化需求、国际连接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关怀、服务、时间的过程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进一步分享利用农业科技和地方品牌DNA战略促进地方创生的典型案例,进一步说明农业科技和地方品牌切切实实促进了地方创生。

台湾大学农学院生传系副教授王淑美发言

北京农学院教授邓蓉认为共同富裕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也是乡村发展的目标和理想。通过分享世界各地人们对共同富裕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探索,包括以色列的农民组织、北欧三国的农户扶助政策、南非的黑人农户合作社,传达了人们在乡村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她认为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鼓励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组织、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并提供补贴、政府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政府支持多层次农业教育发展和建立乡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北京农学院教授邓蓉发言

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胜利认为共同缔造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湖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统领。以大冶市彭晚村实践为例,周胜利表示其开展共同缔造的做法主要集中在5个层面。第一,决策共谋,尊重民意。第二,发展共建,集合民力。第三,建设共管,体现民智。第四,效果共评,听取民声。第五,成果共享,凝聚民心。并从彭晚村案例中得到以下启发:党员乡贤是关键、发动群众是核心、资源禀赋是重点、项目支持是基础,从而实现用共同缔造带动乡村振兴。

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胜利发言

来自暨南国际大学新兴产业策略与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博士候选人江侑姿以日月潭观光圈为例讲述乡村韧性与乡村振兴。在观光产业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台湾以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组织(DMO)策略,进行区域结盟推动观光圈政策,以利地方复甦与振兴。江博士指出,观光圈的核心策略是建构一个由地方产官学社所组成之区域领导组织,不仅促成政府与社区的伙伴关系,并高度赋权地方社群参与决策,整合各面向的权益关系人,透过沟通对话平台共同拟定日月潭观光圈发展策略。并且,观光圈联盟将日月潭繁荣地区与周边低度发展区之间链结起来,以解决发展不均的困境,达到共同富裕之目标。

暨南国际大学新兴产业策略与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博士候选人江侑姿发言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邓启明主要研究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认为乡村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土,应当借助两岸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深厚的经验积累,积极推进和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并列举了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在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肯定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是增进两岸乡村福祉的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扩大和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协调管理不够顺畅、政策措施不够有力、要素保障不够充分、实施主体不够健全,进而提出了推进和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多项路径选择。从而通过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双向互动来推进深度融合、实现心灵契合。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邓启明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凌啸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们的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发展鸿沟,城乡长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乡差距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阻碍。他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缩小城乡差距的两大支柱——发展和治理,进一步分析实现全面城乡均衡发展所需的多项政策措施与经验。由此提出针对我国当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三点启示:以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作为基本着力点、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为导向重点施策、通过提高治理能力保障政策高效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凌啸发言

最后,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苑鹏总结到,“八位老师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不同层面出发,呈现了我们在共同富裕探索当中的地区经验、全球经验和地方的实践探索。”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以及之后的共同富裕学会平台,两岸学术界能够加深共同富裕的全球经验与具体实践方面的交流,增进研究融合与务实合作。会议结束后,全体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供稿:徐晓莹、张瑞娟;图片:央广网)